产业链条调整饲料企业迎转型新机遇
信息来源:广东饲料网—中国养殖网
饲料厂作为畜牧业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其生存轨迹一直被饲料能量原料的价格波动及养殖场的兴衰换代捆绑和左右着,能否把握夹缝中的市场先机是各饲料厂高度关注的主要内容。
那么下面我们逐一看看最近这个链条上都有了哪些新的变化。
能量原料方面:
受国储托市影响,国产玉米饲料厂到厂均价保持在2300-2400元/吨的高位,而进口玉米价格则在1800-2000元/吨左右波动,进口玉米较国产玉米对成本控制上具有明显优势。据相关数据统计,2014-2015年度饲用玉米为1.29亿吨,而今年玉米的进口配额仅为720万吨,作为饲料能源原料的极其重要部分,进口配额量就显得杯水车薪了,而300-400元/吨的价差让没有饲料配额的企业不堪重负,这也导致了部分老式小型饲料厂“被洗牌”。今年占全国饲料厂总数95%的民营饲料企业所占进口配额仅为40%,因此很多福建、广东、四川地区的中型饲料企业都看到了这其中的危机,努力寻求转型契机,寻找玉米的替代品,对进口高粱和大麦这两种没有配额限制的玉米替代能源原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或许这是饲料能源原料改革的一个信号,进而推动饲料厂新产品新技术的更新换代,动摇玉米的主导地位。
而豆粕自5月来价格迅速下降,其主要原因之一为受厄尔尼诺影响,今年南美大豆或将丰收,国内到港量也将大幅增加,压制豆粕价格下行;作为猪饲料主料之一,近期豆粕库存压力很大,而饲料厂也在观望养殖场的需求情况,短期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豆粕利好趋势持弱,需求持续低迷。饲料厂对豆粕原料的需求趋弱同样影响了饲料的总体产量。
养殖企业近况:
近期生猪养殖补栏困难,且繁育母猪数量增长迟缓,随着3月份开始的猪肉价格触底反弹,连续七周的持续增长使养殖户出栏意愿高涨,存栏量本就捉襟见肘而现在更显单薄。农业部5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生猪存栏38692万头,比去年同期减少9.71%;能繁母猪存栏3971万头,同、环比分别下跌14.9%和1.7%,这是自有数据以来首破4000万头关口,也是连续第20个月持续下滑。通过以上数据我们能看到,生猪的数量持续减少,补栏困难,这无疑对近期饲料的销售形成了相当的压力。去年春节前后的猪肉低价风暴使很多养殖户感到绝望而纷纷转行,养殖业的重新洗牌也直接影响了饲料的终端消费环节。而随着饲料厂技术上的不断革新以及饲料配比的科学应用,同样数量的饲料饲养的生猪以及禽类产量也日益增高,小饲料厂墨守成规的生产方式从生产成本和销售压力等多个方面都给自己带上了沉重的枷锁,寻求突破,创新和改革成了继续生存的不二法门。
“互联网+”战略推动饲料企业物联化:
随着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后,大北农、新希望等饲料龙头企业也张开双手热烈迎接饲料互联网电商的模式,数据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过去人们说“家缠万贯带毛的不算。”足见养殖市场、饲料市场的瞬息万变、扑朔迷离的特点,而数据库的应用联合了玉米生产收购量、饲料产量、当地养殖场现状以及饲料需求等综合指标配比,将成为新的生产指导重要内容,更能规避行业风险,将产业链条精细化,使产业链条结合的更为紧密,成就新时代的新常态企业。
虽然农业“物联化”之路刚刚起步,但其发展是以几何倍数疯狂扩张的。自李克强总理在今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始,短短不到3个月的时间,其相关板块在包括农业在内的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相信各产业链内以及跨界企业联合,信息化渠道的基础建立将在今年内基本成型,或许仅需3-5年内,包括饲料企业在内的传统的信息分析渠道以及企业模式就将逐步完成这一变化并日趋完善。
而在进行企业升级的过程中,新型企业成本核算、合作企业的选择、变革步伐的快慢、市场分析的前瞻以及包括企业人才、企业理念、技术革新等多方因素将成为企业变革“速率”的重要分析指标,尤其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在变革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实际,综合考虑,选择适合自身的合理形式进行更新,这样才能稳中求进,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饲料企业从生产上到制度上的转型是历史的趋势,而传统的饲料能源原料也将迎来产业技术革命的洗礼,虽然短时间内传统能量原料的地位不可动摇,但市场经济体制终会让这一选择更加多样化;生猪市场的回暖也给饲料企业近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狭路相逢勇者胜!”相信我国饲料行业会在这样的变革中走出2013年以来的低谷,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