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近半为食品安全问题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网—新华社
“喝牛奶、生吃酱油能致癌?柿子酸奶同吃会致死?”在互联网加速发展的当下,一些谣言不断掀起波澜,刺激广大消费者的神经。调查显示,在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位居第一,占比高达4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申敬旺1日在“2016中国食品发展大会”上表示,食品行业已成为谣言重灾区,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表明重拳治理虚假食品安全信息刻不容缓。净化网络安全、打击食品谣言,将推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这些虚假的食品安全信息主要分为四大类”,申敬旺归纳说,第一,旧闻翻炒型,即把监管部门查处的案例掐头去尾再进行编辑;第二,利益冲突型,多见于企业之间的商战,是目前新出现的一种网络谣言,造谣者有组织性地造谣,破坏性很大;第三,情感宣泄型,这类谣言大多是网民在互联网上表达不满,当不满的情绪与其他网民情感形成共鸣,往往会造成较大规模谣言的传播;第四,玩笑型,在互联网时代,一些针对食品行业企业的娱乐、恶搞也会滋生谣言。它们没有组织性,有明显的漏洞,这类谣言一般不会造成社会影响,但如果不加以控制,也易产生负面影响。
申敬旺表示,食药监总局每周都会发布食品安全抽检信息,并针对一些恶性谣言事件进行及时辟谣,组织专家对食品安全舆论、热点问题进行解读,有效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为及时澄清辟谣,食药监总局还联合多方力量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通过科学权威的解释,及时传播有效信息。
专家指出,应重拳治理食品谣言,有关法规已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食品安全事关千家万户,食品网络谣言的根治需要多渠道形成合力。”申敬旺指出,食品生产企业首先自身要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严把质量关。同时加强对食品安全热点的舆情监测,及时回应热点关切,共同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形成食品安全共治格局,传递食品安全正能量,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