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研究报告在京发布:食品安全事件人为因素过半
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北京晚报
江南大学、中国食品安全舆情研究中心、曲阜师范大学、中国食品安全报等单位昨天在京联合发布了《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6)》、《2015年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研究报告》等一系列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状况的研究进展,结果显示,三聚氰胺连续6年监测全部合格;瘦肉精监测合格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总体稳定,正在向好”是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基本面。
食品安全存五大风险
《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6)》分析认为,目前食品安全主要风险在5个方面: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与不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微生物指标超标,主要是部分样品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霉菌等指标超标;铝、铅、镉等重金属指标超标;农兽药残留超标,主要是检出克百威、氯霉素、孔雀石绿、瘦肉精等禁限用农兽药;品质不达标,涉及肉及肉制品、水产品及其制品、调味品等酸价超标,葡萄酒及果酒的酒精度不达标,饮用纯净水电导率不合格等。
水产品合格率相对最低
继去年发布了2014年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研究报告后,今年最新发布的《2015年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主要食用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了97.1%,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1%、95.6%、97.6%、99.4%和95.5%。
其中,畜禽产品的监测合格率自2009年起已连续6年在99%以上的高位波动;水产品监测合格率连续3年低于96%,在5大类农产品中合格率最低。2010年以来,国家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一直稳定保持在95%以上,2015年达到了96.8%。三聚氰胺连续6年监测全部合格;瘦肉精监测合格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食品安全事件自然因素不足半
研究团队指出,2015年间全国发生了26231起食品安全事件,平均每天发生约71.9起。事件发生的数量排名前5位的食品种类分别为:肉与肉制品(2600起,9.91%)、酒类(2272起)、水产与水产制品(2143起)、蔬菜与蔬菜制品(2035起)、水果与水果制品(1878起)。
由于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或经营假冒伪劣产品、使用过期原料或出售过期产品等人为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在2015年间占51.16%;因自然特征的食品安全风险因子导致产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则占48.84%。
研究团队认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成因十分复杂,食品生产与加工企业以“小、散、低”为主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改观;同时由于食品工业的基数大、产业链长、触点多,更由于诚信和道德的缺失,且经济处罚与法律制裁不到位,在“破窗效应”影响下,必然诱发人源性的食品安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