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
从当前整体供需结构上来看,国家对于玉米“去库存”的决心非常明确,一旦目前1.7亿吨左右的储备粮源出库完毕,国内的玉米市场才能更加接近“市场化”的运行模式,市场整体的供需结构也将从宽松转为平衡,继而视供需双方尤其是供给的状况来判定是否会走向趋紧。通常与结构大调整相对应的就是价格区间的变动,宽松至平衡阶段价格底部的抬升是必然的趋势,然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变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价格的调整也不可能一步到位。
2008-2015年实行了7年的临储政策取消以后,政策的手在玉米市场并未完全放开,2016年各省级政府都在探寻如何更好与中央政策配套,进入2017/18市场年度之后各种关于政策的传言更是成了市场炒作的明显特点,而玉米期货盘面表现出来的特点之一就是通常政策在真正执行之前,其利好或者利空因素都已经提前被市场消化,毕竟关于此政策的传言已经掀起过几轮热潮,而且有些可信度还相当之高。
2018年春节之后,伴随着现货价格重登1元高峰、“华北的猪都需要东北的玉米来养”等各种因素,国内玉米市场关注的重点就转入了临储拍卖何时启动、拍卖量将会是多少、拍卖底价定在多少等因素。清明假期之后,各项政策逐渐明朗,2018年的临储拍卖自2017年的五一后提前到了清明后,首次投放量也放到了700万吨,这充分反映出了国家对于玉米去库存的决心和力度,也表示如果没有储备粮这一巨大的“缓冲垫”,当前市场是处于严重缺粮的状况。从起拍底价的情况来看,目前2014年产的玉米底价相较于去年提高40元/吨,2015年产玉米则再提高50元/吨,在现货贸易环节,加上出库费、运费、贸易利润以及港口平舱等费用,现货北港平仓价的坚实底部在1700元/吨。也正如前面所提及,由于市场对于这一热点的关注,在政策真正出台之后期货盘面并未出现明显的波动,倒是东北以及华北的下游深加工以及饲料企业灵敏地调低了门前挂牌以及收购价。
从需求的角度来讲,深加工企业对于粮质的要求本就不高,尽管国家于2017年9月公布了至2020年全面实现E10的愿景,然而目前无论是在封闭推广省份还是半封闭推广省份都存在着各种问题,参考国际燃料乙醇在汽油中的参兑政策的实施情况,能在短期内顺利推进的先例并不多。在饲料需求方面,随着中美贸易争端的升级,无论是美豆还是国内豆粕的价格都经历了一波拉涨,加之目前猪价的低迷,除了龙头规模养殖企业利润情况尚可之外,中小饲料企业对于优质高价玉米的需求热情也在消退。
从替代品的角度而言,2月我国对于高粱的反倾销政策以及4月的保证金接近翻倍,都对于大量出口至中国的美国高粱予以重击,目前海上飘着的120万吨高粱都面临着洗船风险。当然美国玉米也在进口税增加25%的列表名单之中,只不过进口有配额政策存在,且进口量相较于国内产量而言微不足道,所以并没有引起市场广泛关注。上述贸易政策的调整对于国内玉米而言有利好的支撑,毕竟“挡进口”的目标可以更容易实现,然而支撑也需要下游的接受才能真正体现。
另外就是镰刀湾政策实行两年,已经提前达到了籽粒玉米播种面积调减5000万亩的目标,有些研究机构给出的调减面积数据已经超过了8000万亩。2016种植玉米收益不佳,2017玉米种植收益好于大豆不及稻谷,201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大幅下调,给与稻谷生产者补贴的政策也已经出台,那么时值2018春播季节,今年的玉米播种面积就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增加是必然的,但能增加多少呢?
综上,在国内玉米抛储进行的时间段内,除资金因素炒作之外,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连盘玉米难以走出一波明显的趋势性行情:挑战前高不具支撑,拍卖底价已夯实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