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疫情和无抗养殖,将决定生猪养殖的发展方向
信息摘自:农博网
曾几何时,养猪被很多农民朋友认定为投资的首选,出门打工赚点钱回家建个猪场就能开始养猪,可是现在养猪环保压力大、疫情频发、减抗禁抗后的疫病预防这三大难题,让养猪人对养猪有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也就是说环保、疫情和无抗养殖将是决定生猪养殖发展方向的三要素。
环保
早些年为了经济的发展,部分地区的环境就成了经济发展的牺牲品。2013年的黄浦江事件将国内畜禽养殖的环保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再加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环保问题俨然成为了社会的民生问题。
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在2016年4月20日发布了《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养猪区域的划分,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养猪环保问题的解决意见。并在2016年底,国务院发布通知要求在2017年底各地依法关闭和拆迁禁养区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各级地区也相继划定禁养区并出炉了拆迁时刻表,也就掀起了国内畜禽养殖的拆迁风暴。
现已是2018年9月,环保拆迁已经搞了接近3年的时间,虽说环保治理及禁养区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畜牧养殖业的门槛,促进了整个养殖行业的发展,但是也有全面禁养、一禁了之等不和谐的做法,损害了部分养殖户的权利。
站在整个养猪层面,养猪想向上更高一层次发展,就必须建立标准化养猪场,这对养殖技术和资金实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来看禁养区划定只是整个养殖行业发展的第一步,待规模化养猪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国家势必会对养殖业提出更高的环保要求,才能真正实现养猪的可持续发展。
养殖户面对层层加码的法律法规,越来越严厉的环保治理力度,顺应环保要求,走可持续发展养殖道路已是必然,为了解决养猪环保问题,各地也积极寻找推广适合不同地区的养猪模式:异位发酵床养殖模式,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农户与企业合作家养土猪的模式,散养户升级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等多种养猪模式也都得到了认可。
减少养猪污染并不是简单得全面禁养、一禁了之,而是需要正确的引导养殖户朝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探索更多符合绿色发展的养猪模式,因地制宜选择相应养猪模式,在满足养殖户基本权利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疫情
从2016年高热病至2018年7月,十几年的时间我国并未发生大的疫情,主要以五号病、伪狂犬、蓝耳病、猪丹毒等散发疫情为主,这与整个养猪行业养殖技术越来越高密不可分。
可从今年8月以来,辽宁沈北新区、河南郑州经济开发区、江苏连云港海州区、浙江温州乐清市以及安徽芜湖南陵县先后发生5起非洲猪瘟疫情,此次是非洲猪瘟首次传入我国,是继2006年高热病之后的又一大疫情。
虽说非洲猪瘟不属于人兽共患病,并不会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但是非洲猪瘟是世界范围内养猪业重点防范的疫病,对养殖业威胁巨大。而且目前我国的病毒污染面尚不明确,而我国周边国家非洲猪瘟疫病长期流行,再加上该病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也无有效疫苗预防,后期的疫情形势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
疫情对生猪养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发生疫情的猪需要被扑杀,减少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另一方面是发生疫情后生猪调运会受到很大影响,我国猪价历来是南高北低,北方生猪南调频繁,此次非洲猪瘟又是从北往南发,北方生猪禁止调运,将会导致南方猪价越来越高,北方猪价越来越低,进一步拉大南北方的生猪价格差。
北方生猪严重过剩,猪价持续走低,部分养猪人被迫退出养猪行业,受疫情的影响规模化猪场的扩建也会受阻,导致北方能繁母猪数会猪价下降,而南方虽然猪价理想,但是环保高压新建猪场非常困难,猪价的上涨并不会带来南方母猪数的上涨,也就是说非洲猪瘟的存在将可能导致猪周期的提前结束。
无抗养殖
我国是抗生素的生产大国,也是使用大国,据统计在2013年我国抗生素用量高达16.2万吨,这其中有8.4万吨被用于畜禽养殖,占据抗生素总用量的52%,可见我国畜禽养殖中抗生素使用现状已非常严峻。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无抗养殖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认可。
但是因为我国的养殖环境复杂,疾病种类繁多,猪场硬件设施差,疾病防控思路不正确等诸多问题,无抗养殖实行难度很大。我国畜禽养殖中抗生素的使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饲料厂家为了预防猪病,提高饲料利用率将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直接添加到饲料中,二是养殖户为了治疗和预防疾病,通过拌料、饮水、肌注、静脉滴注等方式作用于猪身上。
为了解决抗生素滥用现状,国家相继禁止将一些药物用于畜禽养殖中。一方面是复杂的养殖环境不得不用抗生素,另一方面可以使用的抗生素种类越来越少,一些厂家也相应推出了抗生素养殖的替代方案,使用发酵饲料、微生态制剂等预防腹泻类疾病,使用中兽药产品预防病毒病、细菌等呼吸道疾病,使用酶制剂、益生菌、有机酸等作为促生长饲料添加剂。
环保将推行养猪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疫情将推动生猪朝规模化、技术化方向发展,无抗养殖将进一步限制抗生素的使用,而促进中兽药、微生态制剂、酶制剂等抗生素替代产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