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双碳”目标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做大做优畜牧业、建设现代畜牧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畜牧业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进一步探索“双碳”目标背景下畜禽养殖发展模式,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简述了“双碳”的概念、提出的背景及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指出了“双碳”目标背景下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畜牧业养殖普遍对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认识不深,畜禽养殖绿色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亟待完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生产模式推广难度大,畜牧业生产效率指标相对偏低,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普遍“弱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成本较高;提出了“双碳”目标背景下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建议:高位统筹畜禽养殖稳产保供与低碳发展的关系,加强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巩固畜牧业产业发展基础,积极营造绿色生态生产氛围、加强全民低碳消费舆论引导,大力推广种养循环发展、推进养殖资源再利用,高效利用资源、助力畜禽养殖规模化工厂化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开展集约化发展,严控畜禽及产品安全、鼓励发展畜禽近自然生长养殖。
畜禽养殖业是目前温室气体排放量较高的行业之一,全球年约65%的N2O、9%的CO2及33%的CH4排放量来自畜禽养殖行业。作为世界畜牧业生产大国,我国每年畜禽养殖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18%,年排放量超过交通运输行业。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低碳减排的压力也在不断攀升,如何转型升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畜牧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课题。
当前,国内外关于加快畜牧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双碳”目标背景下,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与低碳减排相适应的研究相对较少,传统养殖模式通常难以做到畜牧业供给“量”的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之间的平衡。
因此,准确理解“双碳”目标背景下畜牧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把握畜牧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短板,探索研究畜牧业产业发展的工作模式,对“双碳”目标背景下,畜牧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1 “双碳”的概念及提出背景
“双碳”是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
碳达峰是指某个区域CO2排放总量在某个时间点达到历史最高值后由增转降逐渐回落的历史拐点。
碳中和则是指团体、个人或企业,通过低碳减排、植树造林或其他技术手段抵消碳排放,实现CO2零排放的过程。
2020年9月22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会议上承诺,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在环境治理、低碳减排、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对各行各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2 “双碳”目标背景下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明确,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总体而言,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拥有完备的现代养殖体系。饲草饲料供应体系健全,良种培育与推广实力强劲,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较高,适度发展规模经营。
二是拥有健全的动物防疫体系。动物防疫主体责任得以有效夯实,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能够快速提升,分区防控制度健全,防疫监管水平较高。
三是拥有现代加工流通体系。畜禽屠宰、加工水平整体提升,冷链、物流、加工配送体系健全,畜牧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四是畜牧业产业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充分,农牧循环发展、绿色养殖水平全面提升。
五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关注畜牧业发展的理念导向、环境系统、产品质量、饲料安全、质量标准体系等生态价值取向,既保障粮食安全、畜牧业产品质量安全,又确保畜牧业生态低碳发展。
3.1 畜牧业养殖普遍对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认识不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牧业发展经历了快速恢复、产量扩充、转型发展3个不同的时期,目前正处在生态健康养殖的起步阶段,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尚未完全根植于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内心。
从生产层面看,畜禽养殖环节对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畜禽及产品产量稳增长与畜牧业产业低碳减排的对立问题难以平衡,畜禽养殖难以真正做到“源头控制、过程减排、末端治理”。
从消费层面看,消费者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意识不强、动力不足,绿色低碳消费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崇尚绿色低碳农牧产品的良好社会氛围,间接影响了畜禽养殖绿色低碳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约畜牧业绿色低碳发展。
3.2 畜禽养殖绿色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亟待完善
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后,为逐步推动形成畜禽养殖业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0年)》《“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促进种养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政策文件。
同时,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也通过联合发文,不断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探索畜禽养殖粪污就地消纳或异地利用经验模式,开发绿色低碳农产品。
但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由于绿色低碳畜禽产品成本偏高,消费者无法直接从产品层面获得产品生产过程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价值等原因,导致绿色低碳畜禽产品无法在普通消费市场产生价值优势,进而影响畜禽养殖绿色低碳发展动力,造成畜禽养殖业全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困难。
3.3 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生产模式推广难度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启历史性的农村改革,畜禽养殖业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转型,个体工商户、专业合作社、企业等多元主体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在养殖技术水平提升及政策红利的催生下,全价饲料、配合饲料开启了养殖与种植完全分离的现代养殖模式,工业化肥的兴起打破了“植五谷、养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的传统农牧循环。
从养殖层面看,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切断了养殖业与饲草饲料之间的传统连接;
从种植层面看,随着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规模种植加大了农作物对肥料的摄入需求,农家肥逐渐被工业化肥替代,加剧了种养殖业之间的脱节。
加之受农作物生产季节性因素、规模养殖企业缺乏畜禽粪便配套消纳用地、养殖主体对种养结合认知程度不高、畜禽粪便难以转化为有机肥源、畜禽粪肥加工有机肥成品率不高以及畜禽粪便清理转运劳动力成本过高等因素影响,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推广难度仍然较大。
3.4 畜牧业生产效率指标相对偏低
以生猪养殖为例,我国每头母猪年均出栏生猪数(简称MSY)约在17~19头,而欧美国家的MSY平均已达24头。国家统计局年末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能繁母猪年末存栏4 142万头,全年出栏生猪72 662万头,可知2023年我国的MSY仅为17头,比欧美国家MSY平均水平少7头。
同样出栏72 662万头肥猪,若按照欧美国家的MSY平均水平计算,仅需存栏能繁母猪3 027万头。
可见,若我国的MSY能达欧美国家平均水平,仅2023年一年,便可少养能繁母猪1 115万头,年均可减少27%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因此,要在畜牧养殖生产环节减排,就必须先在提高养殖生产效率方面下足功夫。
3.5 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普遍“弱化”
近年来,各地地方政府实行机构改革,对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影响较大,从笔者对云南禄劝、寻甸、东川、宜良、石林等畜禽养殖重点县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情况调研结果来看,尤其对县级及以下动物疫病防控机构的冲击最大,部分地区畜牧兽医部门岗位减编超20%,基层畜禽疫病防控体系整体弱化现象明显。
例如,队伍建设层面,受现实条件及编制限制,许多乡(镇)街道均统一设置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或涉农综合服务中心,并未独立设立畜牧兽医服务机构,且畜牧兽医专技人员编制普遍较少,“老人”不退,“新人”难进的现象突出。
基层畜牧兽医工作推广机构普遍存在年轻人进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
职能工作层面,基层乡镇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兼职现象严重,65%以上畜牧兽医专技人员需要参与承担大量乡镇政务及非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的事务性工作,例如森林防火、消防、疫情防控、综治维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等,难以做到专人专岗、人岗相适。
薪资待遇层面,由于受基层工作平台和自身技术水平的影响,部分县区正高级职称申报评审通过率不到40%;
乡镇级通过率不到25%。基层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待遇普遍偏低,获得表彰奖励机会较少,晋升高级职称困难。
3.6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成本较高
“双碳”目标背景下,畜牧业低碳发展必须严格控制禽畜粪便排放量,传统的粪污处理方式已无法满足规模养殖的低碳减排要求,要处理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污,畜禽养殖生产主体必须通过自建或购置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处理设施设备对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但从规模养殖企业的反映来看,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设备投资成本普遍较高。
调研发现,若在云南禄劝、寻甸等地自建设计产能1 000 m3 的罐式厌氧USR沼气设备,约需一次性投入资金400余万元,补贴后企业仍需自筹资金230余万元;
在云南晋宁、阳宗海等地配建1个存栏20 000头奶牛的沼气粪污处理设施,则需投资7 000余万元。
除了大额的建设成本支出外,后期运营也是困扰畜禽养殖主体的主要问题。
同时,畜禽养殖产生的臭气防治也一直是农业污染防治难以攻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双碳”目标背景下,要做到低碳减排,必须对畜禽养殖产生的臭气进行深度处理,同样也会造成养殖成本大幅提高。
4.1 高位统筹畜禽养殖稳产保供与低碳发展的关系
管理层面,做好畜禽及产品“保供给”与生态文明建设“促低碳”的顶层规划设计,统筹推进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和保护生产组织四重政策目标协调发展。
在“生态优先”理念指导下,动态平衡畜禽养殖与低碳发展,既要防止因完全服从低碳减排目标而使肉、奶、蛋等动物性食品供给安全失衡,也要防止片面追求提升畜禽产品产量而过度消耗资源。
生产层面,做好畜禽养殖业经济价值与减碳价值的相对统一,在保证畜禽产量及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创新提升繁殖力和饲料转化等效率指标。
同时,加大智慧农业技术在生产环节的应用力度,通过动态监测畜禽营养大数据,科学配制日粮,并不断探索研究控制或减少畜禽胃肠道发酵产生碳排放及畜禽粪便排泄量的方法途径。
4.2 加强基层防疫体系建设,巩固畜牧业产业发展基础
进一步压实属地政府责任,明确管理部门职责,强化基层动物防疫及监管体系建设,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不断加强兽医实验室、应急物资储备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检测诊断、监督执法等物资设备的配置。
厘清动物防疫机构、编制、人员情况,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员,夯实、稳定基层动物防疫工作队伍。
不断提升畜牧兽医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提高中高级职称比例,职务职级晋升和职称评定、表彰奖励向业绩突出、考核优秀的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倾斜,切实保障好基层防疫人员编制、岗位、工资及福利待遇。
4.3 积极营造绿色生态生产氛围,加强全民低碳消费舆论引导
畜禽养殖生产环节,不断通过电视、网络、抖音短视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宣传“双碳”相关规划计划、政策法规,以及“双碳”目标下,畜牧业生产低碳养殖技术、减排措施等,不断提升畜禽养殖生产者的认知水平。
通过绿色低碳生产过程宣传,逐步引导消费终端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
消费环节,不断增强消费者对绿色低碳畜禽产品的价值认知,提升消费者对绿色低碳畜禽产品的溢价消费意愿,使绿色低碳生产及产品消费成为社会共识,从消费终端倒逼畜禽养殖生产者开展绿色低碳生产。
4.4 大力推广种养循环发展,推进养殖资源再利用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资源、交通、环境、区位等优势及发展基础,合理平衡种养殖发展规模,遵循“种养平衡、循环利用”理念,采取“饲草饲料—畜禽养殖—产生粪污等废弃物—种植饲草饲料”的种养殖闭环循环发展模式。
同时,积极培育和壮大种养服务中介组织,打通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协调发展的“堵”点,有效衔接畜禽养殖生产主体与种植业生产主体。
4.5 高效利用资源,助力畜禽养殖规模化工厂化发展
一方面,可借鉴欧美模式,通过“大型规模养殖生产者+畜产品加工企业+大型商超”链式分工协作,实现产、工、销三产共赢。
养殖环节按照加工和销售企业要求,分类型、按梯度开展规模化养殖;
加工环节可根据市场需求调研情况及企业热销产品类型分类包装、加工,形成集产、工、销为一体的畜牧业发展链条,开展订单养殖、按需加工销售,从而减少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可借鉴湖北鄂州26层高楼养猪经验,建立楼房立体养殖模式,发展集流水线式生产、个性化定制和精准投喂于一体的高效率、高产出新型养殖,依托规模效应促进减碳。
4.6 强化科技创新,开展集约化发展
可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畜禽养殖经验,鼓励畜禽养殖生产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促进资源高效转化,大力推广和普及畜牧业养殖先进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及优质优价市场优势,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及经济效益,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利用“互联网+”,建立现代生态智慧牧场。
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射频识别、智能监控等技术,实时监测室内CO2、氨氮、温度、湿度等各项环境信息,精准饲养管理,实现自动环境调控、自动智能化精细喂养及全生命周期信息跟踪和溯源,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4.7 严控畜禽及产品安全,鼓励发展畜禽近自然生长养殖
按照消费者食品安全需要,完善畜牧业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及销售等环节在内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以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
鼓励畜禽生产环节采用近自然生长模式养殖,圈养与放牧结合,辅以配套的法律法规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引用
罗仁芳,杨衡,杨唯一.“双碳”目标背景下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建议[J].养殖与饲料,2024,23(8):120-123.
DOI:10.13300/j.cnki.cn42-1648/s.2024.08.031.